歐洲制造業企業存在“外逃”動力
受到俄烏沖突導致的能源危機、歐元貶值等影響,歐洲工業企業的日子近來不太好過。當前,暴漲的能源價格除了令歐洲老百姓苦不堪言,也在直接沖擊歐洲工業界的眾多領域。尤其是對于成本格外敏感的鋼鐵、有金、化工等行業,在利潤相對稀薄而成本不斷攀升的背景下,更是舉步維艱。
面對電力和天然氣價格十倍以上的漲幅,許多工廠的出廠價已經無法覆蓋成本。今年7月,歐元區工業生產同比下滑2.3%,創下兩年多來最大降幅,再考慮到歐元價格也已跌至二十年的新低,相當于進口成本同步暴漲,歐洲工業企業的生產競爭力遭到了雙重削弱。
高昂的能源價格并不只是推高生產成本這么簡單,還將帶來一系列連鎖不良反應,諸如工廠停產、企業外遷、區域競爭力下滑等等。歐洲有色金屬協會(Eurometaux)在9月給歐盟的公函中明確表示,歐洲有一半鋁和鋅工廠已停產,很多宣布的還是無限期停產,“根據行業經驗,一旦一座工廠進入停產,很有可能就永遠不會再開工了,因為重啟意味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開銷”。
公函進一步指出,“眼下的歐洲去工業化趨勢會對歐盟的新能源轉型政策造成打擊,畢竟能源基建、電動車、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氫氣電解槽的建設離不開大量的金屬原材料供應,然而,所有的金屬生產都需要穩定供應和可負擔的電力和天然氣支持,今天發生在鋁和鋅上的問題,明天也會出現在鋰和鈷上”。
在對德國600家中小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后,德國工業協會發現受訪企業中每十家就有一家陷入停產,每四家就有一家計劃或已經遷出德國。該協會因此警告稱,能源危機將在本來就存在的供應鏈緊張和技術工人短缺等問題之上雪上加霜,可能給德國部分工業企業帶來“生存危機”。

歐洲有色金屬協會發給歐盟的公函由包括世界500強嘉能可等在內的40多家歐洲有色金屬行業CEO與細分行業協會一把手聯名簽署
從企業角度來看,真的無限期停產,坐以待斃是不現實的。如果問題在一定時期內得不到解決,它們最終很可能被迫考慮遷出歐洲,去往能源成本更低的地方。歐洲尤其是西歐的去工業化趨勢一旦形成,將沉重打擊其工業界實力,長遠來看,還可能影響到歐洲的未來競爭力。
法國《回聲報》網站9月29日刊登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題為《我們承諾降低能源價格并保護我們的經濟》的文章,呼吁歐盟保住制造業企業,文中稱,“我們的目標是,用盡可能快的速度,調動所有努力,以便讓歐洲的能源價格降下來。我們也希望能給那些受影響最嚴重的企業提供有效的資金支持,尤其是那些面對國際競爭的高耗能大企業。目前歐盟范圍內實施的危機臨時措施太復雜,無法適應那些面臨危機企業的需求。今天支持這些企業,就是為了阻止企業關門、長期混亂以及失業造成的一種長期危機,以防我們的競爭力長期遭受損害。”
歐洲制造業會轉移到中國來嗎?
盡管目前歐洲制造業企業遇到重重困難,乃至有外遷的壓力或動力,但現在就得出他們將加大在華投資的結論,恐怕還為時尚早。
歷史上,因為勞動人口減少、成本居高不下、技術工人緊缺等因素,歐洲企業對外投資乃至外遷實屬平常,勞動力成本低廉的東南亞、日韓、中國等也在過去數十年間先后承接了一波波歐洲工業的外遷浪潮。
然而,歷史不會簡單重復自己,這一波與之前的故事明顯有些不同。我們值得深思的是,歐洲企業真要向外轉移的話,一定會轉移到中國來嗎?轉移到中國來,真的能解決現有問題嗎?它們是否還有其他的替代選項?認真搜索英語、德語、中文媒體的話,會發現關于“歐洲制造業外遷/轉移到中國”這個議題基本只存在于中文媒體中,而且以國內的自媒體為主,深層次專業剖析比較匱乏。我們不妨做一些簡要的討論。
首先,企業經營中要考慮的問題是多維度的,成本只是其中一個維度,能源與原材料成本更僅是問題的一部分。歐洲企業至少還要考慮以下幾個維度問題:供應商與銷售客戶全球布局與合作情況,稅收與就業能否真正遷出,歐洲政界和媒體正施壓企業界減少對華合作(所謂“降低依賴性”),等等。
其次,當前受能源問題沖擊最大的可能是大量中小企業,其中絕大部分恐怕沒有能力來中國投資,再考慮到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政府已明確表示不支持對在華投資的擔保,即便這些企業真想來華可能也困難重重。
第三,盡管歐洲部分成本敏感的行業確實承受了巨大壓力,歐洲有色金屬協會甚至提出歐洲面臨“永久去工業化”的風險,不過真正的大規模外遷舉措我們還沒有看到。今年以來,德國巴斯夫及奔馳寶馬大眾等三大車企確實有重大項目落地,推高了德國上半年在華投資達到100億歐元的歷史新高,不過,巴斯夫投資項目其實早在數年前即已決策并得到官宣,德國三大車企投資則是由于在電動車領域面對中國巨大競爭壓力,存在結構性投資需求,能否持續還有待觀望。
從客觀選擇來看,歐洲企業是否非來中國不可呢?無論是歐美媒體已經炒作、鼓吹的工廠遷往東歐、東南亞、墨西哥等地,還是近期異軍突起,在不斷加大在歐招商引資力度的美國,都有各自的比較優勢。以美國為例,雖然自己的產業鏈空心化也是由來已久的問題,但這一屆拜登政府格外重視產業招商與發展,一方面在限制其人工智能芯片、芯片制造設備等高精尖產業外遷,尤其嚴防在華投資,另一方面也推出了組合政策,希望大力吸引以歐洲為代表的企業遷入。以美國低廉的能源價格、優惠的稅收條件,如果再考慮其政治制度、商業環境與歐洲相對接近,企業前往投資或增資擴廠似乎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德國《商報》報道,美國多州近來顯著加大在德招引企業力度,例如弗吉尼亞、佐治亞、俄克拉荷馬等州。俄克拉荷馬州州長Kevin Stitt明確表示,“在過去14個月中的11個月,我們都是全美能源價格最低的州”。佐治亞州經濟部長Pat Wilson也強調,“我們的能源價格非常低廉,而且供應穩定”。德國《焦點》雜志指出,俄克拉荷馬還通過強調該州將退出煤電、重用核電,有助于歐洲企業實現綠色低碳生產來增加自身吸引力。近期,拜耳、巴斯夫、阿迪達斯、漢莎等公司都做出了在美增資擴廠的決策,大量水泥、鋼鐵、鋁業企業也正在考慮在美投資。

華爾街日報:歐洲制造商深受俄羅斯天然氣停產影響——幾乎沒有企業不受能源危機拖累,一些(歐洲)工廠可能永遠不會重新開業
另一個異軍突起者可能是東歐。在其低廉的勞動力、優惠的稅收以及同屬歐盟的地緣親近性等優勢之外,多個國家正在著力打造專門吸引歐洲工業企業的政策與策略。最新一期德國《經濟周刊》專題報道,眾多德國工業企業正在考慮或已經動手前往東歐,比如波蘭、捷克、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斯洛伐克、塞爾維亞等國。以汽車零配件商為例,大陸汽車僅在去年就于羅馬尼亞當地工廠增加了500名就業崗位并承諾將繼續擴建,還表態將投資2000萬歐元在該國設立研發中心;德科斯米爾(Dräxlmaier)官宣將在羅馬尼亞投資2億歐元,會創造1000個就業崗位;配偉奧控(PWO)預計將擴建在捷克的兩間工廠,并有望增加800名員工;馬勒已在東歐先后擁有十五個工廠,采埃孚則在多個工廠投資之余也在追加研發投入;等等。
今年以來,德國工商會匈牙利分會已收到360份德國工業企業的具體投資計劃或意向;在招商宣介中,波蘭把自己稱為替代中國的主要選項,按照中國地方招商項目編制自身官方材料。官方數據顯示今年德企已在波蘭投資逾5億歐元,創造了上萬個就業崗位?梢,全球范圍內一場針對歐洲工業企業的“爭搶大賽”正在激烈地展開之中。

德國《經濟周刊》封面標題:向東而行。下方備注表示:昂貴的能源、短缺的技工以及官僚主義氛圍等都在將德國企業驅趕出境,專家們警告德國可能經歷去工業化,經理人們則喜歡將工廠遷往東歐,那里將有望成為德國工業界的“新中國”。
巨大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該如何做
其實,在華生產發展是機遇還是挑戰,每個歐洲企業心里都有一本自己的賬要算。從總體來看,不外乎是對商業邏輯與政治邏輯進行一番綜合評判比較,然后再做出最終決策。
首先,從商業邏輯角度來看,這筆賬往往是合算的,機遇是無窮的。對于參與跨國競爭的企業而言,橫向來看,當前中國在市場、成本、供應鏈、創新等多方面均具備一定優勢,在華生產對于歐洲企業存在明確的吸引力:產業鏈供應鏈完整、成本相對適中;國內市場日益巨大、消費者接受度高;金融監管逐步開放,資本市場不斷完善;創新研發能力不斷提高,等等。
前面幾點大家已經耳熟能詳,最后一點即中國的創新研發能力可能受到的關注并不多。中國歐盟商會(EUCCC)今年6月一份調查報告指出,高達72%的在華歐洲受訪企業認為中國公司的創新能力與歐洲公司相當,甚至更強,大多數在華歐企得益于在中國進行創新研發,并將繼續這一戰略,從而留在中國參與競爭、共享成長。75%的受訪企業表示將增加在華研發投入,18%的企業會保持現有水平;55%的受訪企業表示其在華“研發生態系統”已成為全球創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75%的企業表示,其在華研發成果不僅用于中國,也在全球市場使用。
實際上,以上四項優勢是一個整體,也是一個閉環。大市場催生了大資本與全產業鏈,大資本與全產業鏈又進一步助推外資企業在華融入創新鏈條。歐盟商會這份報告指出,歐洲企業認識到,中國的研發生態越來越有活力,與世界其他地方相比有許多優勢,包括有大量合作伙伴、富于創新的科研人員、龐大市場以及能夠將新技術快速轉化為商業應用的能力等。正因如此,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在報告發布會上稱,與中國脫鉤不是一個選項,退出中國市場將傷害歐企自身利益。
不過從另一面即政治邏輯角度來看,當前中西方包括中歐之間地緣政治關系則充滿矛盾張力,可能對歐洲企業做出在華投資決策構成挑戰。近年來,在美國裹挾下歐洲對華態度屢經嬗變,目前對華脫鉤已成為影響日增的政治社會議題。9月初,路透社報道指出德國經濟部正考慮采取一系列對華強硬措施,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降低與中國做生意的吸引力。這些措施可能包括減少甚至取消對中國的投資和出口擔保,不再促進參加在華的貿易展覽會和管理人員培訓等。其立足點在于,不僅要限制中國在德國的投資,還要限制德國在中國的投資。今年以來,以德國經濟研究所、墨卡托研究所為代表的智庫,以及大量德國和歐洲媒體也在不斷鼓噪對華脫鉤、降低依賴性。中國歐盟商會最新報告則顯示,受到清零政策、供應鏈穩定性等問題影響,中國對外國企業前來投資建廠的吸引能力正在減弱。
在這樣的背景下,5月時德國經濟部罕見地拒絕了對大眾汽車在中國某區域新投資的國家擔保;9月,經濟部又對本已獲批的中遠海運入股漢堡某港口表示了反對態度。這樣的討論和事件在歐洲主要國家都存在,應該說,德國乃至歐洲企業在華增資擴廠面臨越來越大的政治與輿論壓力。
即便如此,中國與歐洲合作的韌勁不應低估,同時,中歐之間也早已不是單行道,中國對歐投資同樣在穩步增長,我們在談判中擁有的籌碼已今非昔比。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企業在歐投資總額達到創紀錄的106億歐元;今年一季度,中企在歐投資21.3億歐元,達到美國的近兩倍(約11.7億美元)。要想助推中歐投資合作屢攀新高,中歐企業進一步合作共贏,我們可能要熟稔雙方顧慮,洞悉相互優勢,整合彼此關切。
這里,試提出幾點建議:
1. 中央政府可重新評估定位歐洲對華重要意義,從歷史性高度看到借力歐洲經濟底蘊與國際影響對中華崛起的巨大戰略價值,繼續敞開胸懷、開放合作。在實操層面,一方面,“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應花大力氣不斷加強加深對歐盟及歐洲主要國家的交往,在深入溝通中不斷尋找和擴大彼此合作面與共識基礎;另一方面,事實勝于雄辯,可不斷出爐新的穩外資促合作相關政策措施,給予對華友好與長期經營的外資企業明確預期和合作信心。
2. 地方政府宜加大國際招商力度,深入研究、及時出擊,搶抓這一波歐洲工業企業外遷中帶來的合作機遇。一方面,可在進一步鉆研洞察國際產業發展趨勢基礎上,著力打造并凸出宣傳中國乃至本地區在前述市場、成本、供應鏈、創新等多方面的優勢;另一方面,可通過推動歐洲企業在華人才招聘、訂單獲取、融資落地等業務需求解決,展現誠意與實力。近期歐洲在華重要投資項目并非都在一線城市,諸如沈陽(寶馬)、長春(奧迪)、湛江(巴斯夫)、無錫(默克)等都搶抓住了不少優質國際項目,國際產業遷移的浪潮或將給二三線城市與區域帶來難得的新機遇。
3. 中企在歐可加大投資合作步伐,尤其注意進一步拓展合作的領域與形式,如加強在歐綠地投資、開展技術合作、赴歐創新研發、在歐資本上市,等等。歐洲企業的跨國合作,往往也取決于是否能找到可信賴的合作伙伴,中企出海本身有助于雙方形成緊密關系,緊緊拉住歐洲有識之士互利共贏的心,有助于雙方深度綁定,說服鞏固歐企來華意愿。此外,企業自身應加倍致力于科技創新,努力作出卓越貢獻,那些能把中國創新、中國品牌乃至中國標準推向全世界的企業家定將受到時代的超額獎勵。
近年來,國家實力和國際關系對企業海外發展、地方國際招商的影響日益凸顯,反過來,企業和地方的發展與形象也構成了一扇扇國外人士認識中國與中國人的小窗。我們應順勢而為,既加大力度推動歐洲企業來華扎根、良好發展,通過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對中國市場難以割舍,又促進優秀民族企業走出國門,弘揚互利共贏、擴大生態伙伴,履行社會責任、融入當地社會,最終參與所在國乃至全球產業鏈生態鏈的全新塑造。
中華民族的復興是歷史性課題,泱泱中國的崛起是全球性議題,面對這張民族發展的關鍵性歷史答卷,企業家們的國際合作、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不再只是商業帝國里的經濟故事,而開始具有“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的味道。從百年歷史的標尺來看,中國崛起這一宏大敘事中顯然將蘊含更多中國地方政府與中國企業崛起的具象成果,更復雜的時代背景也在呼喚他們擁有更廣闊胸襟、更博大眼光、更全面視野,從而推動和引領重要產業領域的價值創造與整合,給自身和世界帶來正能量與更大福祉。